食品饮料行业深度研究报告:中日对比研究系列三:再探东瀛乳品 看产业底色与发展新机
来源:华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时间:2023-08-20 09:46:07

引言:再探东瀛乳品,成熟市场孕新机。我们于2019 年调研日本后撰写了《他山之石——东瀛乳品见闻录》,初步介绍了日本乳业发展概况。今年我们再访东京,在调研明治、雪印及养乐多这三大头部乳企的基础上,进一步探究中日底层产业链特征及发展路径,为萌芽初现的中国功能性乳品发展提供借鉴。

日本乳业:有形之手引领,路径垂范亚洲。自然禀赋偏弱且以种植业为本的日本,人均94.4kg/年的原奶消费量在亚洲遥遥领先,且结构有序更迭支撑消费量在人口见顶、经济停滞后仍实现稳中有升。同时,日本乳业呈现三大特征:

特征一:消费西化+政企合力,乳品渗透顺畅。近代以来日本消费习惯西化,乳品渗透具备较好社会文化基础。同时,以学生奶为代表的系列政策持续教育,推动乳品定位从可选到必选,而企业产品主义接力,持续创新为乳品进一步多场景渗透提供了合适载体,共同推动“舶来”的乳品持续渗透。因此,在90 年代液奶消费见顶回落后,家庭西式餐桌及零食奶酪的兴起,推动奶酪消费量仍持续上升并成为最大的乳品摄入来源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特征二:强调控助推上游强势,压制乳企盈利水平。日本原奶生产禀赋欠缺,产量较低且生产成本领跑全球,因此19 年日本原奶价格高达6.6 元/kg,同期新西兰、欧美奶价仅为日本的约1/3、1/2。同时,奶业政策贯穿行业发展历程,下游乳企议价能力持续削弱,且在当前量价双重调控体系下,日本原奶及乳制品价格均呈现“高价、低波动”特征。而成本高企则对乳企盈利形成明显压制,高耗奶量的奶酪等品类掣肘更为明显。

特征三:龙头策略眼光向内,充分挖潜乳品功能性载体优势。因产业链较长及奶源限制,日本乳企出海步伐在食饮行业中相对滞后。但在健康化过程中,相较于其他食品做“成分减法”,乳品更多地做“功能性加法”,先天优势突出。在此背景下,日本乳企眼光向内,以自研菌株为基石,长期投入打磨,充分挖潜乳品功能性优势,且随15 年功能性食品政策进一步完善,行业供需两旺,产品功效从身体健康延展至到精神健康。而功能性也如期带来高溢价,成为在本土成熟市场突围、拉升盈利的最好抓手。

中国乳业:商业化主导产业发展,潜在盈利可看更高。21 年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仅为14.4kg/年,且几乎均为液奶贡献,量价空间广阔。但相较于日本西化明显+政策强管控,一是中国商业化主导,企业有自身费效比及阶段性诉求考量,二是中国饮食习惯差异,使得奶酪等品类渗透更需摸索,当前正积极通过再制奶酪过渡导入,因此预计整体乳业渗透速率相对温和。但潜在单一大市场+乳企在产业链中相对强势,也意味着潜在盈利本身可看更高。实际上,除功能性大单品养乐多外,中国乳企毛利率趋势性高于日本乳企,而这仅体现了规模效应与产业链议价权,功能性溢价尚未挖掘。

以日为鉴:中国功能性食品路在何方?小荷才露尖尖角,更看思路转型与政策优化。

当下现状:婴儿潮主力步入中老龄+疫后健康意识提升,催生功能性需求,龙头引领转型升级。一方面,当前1965 年前后的主力婴儿潮人口逐渐步入中老年,保健需求放大类似90 年代的日本;另一方面,疫情催化全民健康意识提升,益生菌成为功能性布局重点,但现有产品仍延承“配料表”

思路,功能相对单一。而继中小乳企先发推新,龙头在加快产品革新的同时,积极增强底层能力、谋求体系化布局,有望引领行业转型升级。

发展建议:转变发展思路,期待政策优化。第一,单纯依靠口味裂变、包装升级来提升产品溢价的方式越来越难走通,企业亟待跳出口味内卷和过度包装,以真实功效充实产品本身。同时,功能性食品的专业解读及品质背书更为重要,可以KOL、KOC 结合进行功能性宣传。第二,中国超过85%的益生菌原料为进口,企业需夯实研发内功走国产替代之路,加强产学研联动或为有效举措之一。第三,从日本经验看,老龄化大趋势下保健需求必然扩大,逐步放宽监管也是大势所趋。由大企业主导的备案制,准入放宽的同时设立严惩机制,或是均衡规范和效率的可行方式。

风险提示:中日发展阶段、社会文化背景等差异,使得借鉴意义有限。

关键词: